2022年五月份,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布,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普及应用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生物经济的增长无疑是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和方向。我们该如何解读生物经济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近期,新增长学院携手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组委会,邀请学界、企业界代表,主办“生物经济与新增长”专场,探讨产业发展相关议题。《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新增长学院发起人麻震敏与嘉宾一起加入议题讨论,共同呈现生物经济与新增长的广阔图景。
(资料图片)
以下内容整理自本次专场特别对话:生物经济x高质量增长(这是生物经济商业周的第2篇)
麻震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新增长学院发起人
高 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增长金句
·科学的东西越先进,风险越大。办公司,做产业,看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但绝不能全靠科学。科学背后的风险要大于技术,技术背后的风险要大于管理公司。·我们一定要把科学技术、实验性的工程、实用性的企业开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搞好,把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之间的独立性研究透,只有这样,在创业的过程中,管理层才不会走弯路。·科学研究真正变成产品,要跟企业合作,要相信别人,要相信协作,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完成共同的事业,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科研当成一个非常安全的职业,那中国的科学发展是没有希望的。纵观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的教授,往往经常换工作,因为科研工作者比创业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失败的概率也更高。未来一定是生物经济的时代
麻震敏:今年,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出炉,你如何看这一规划提出的特殊意义?
高福:《规划》提出了生物经济发展阶段目标。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
现在,生物经济只是从概念上提出来,其实在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一直在做生物经济相关的事。中国14亿人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生物经济。
生物经济在过去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一定会主导经济、能源、生态环境、气侯变化等领域的发展,帮助人类解决极度贫穷的问题。而且,“生物经济”是个很广泛的词汇。我们今天讨论的高端生物经济,就是研究如何把先进的基因编辑遗传工程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应用到社会和经济世界中。但毫无疑问,未来一定是生物经济的时代。
麻震敏:细化到生物经济相关的行业、产业,若实现高质量增长,当下需要解决哪些短板?
高福:未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马斯克这种不怕竞争的精神。马斯克不搞专利封锁的观点值得借鉴。保护专利是为了保障前期研发和投入。但另一方面,专利限制了我们的思想,长期来看不利于其他企业的跟进和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竞争和合作是孪生兄弟,如果要想生物医药造福人类,大家必须摒弃怕竞争不合作的心态。另一方面,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高级技师,大家要坐在一起商量妥协的方案,要做好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平衡,团结在一起,人类才有未来。
其实,当下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竞争、合作、协调和交流这四重因素之间的关系,做好统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首先要有为人类作贡献的大同思想。第二,可以学习马斯克,把人类固有的知识,固有的文化结晶共享。第三,一定要有专业化的市场和专业化的认知。
麻震敏:除了生物医药行业之外,生物经济时代未来还有哪些行业或者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和增长机会?
高福:现在大家讲的生物科技和生物工程的融合,是生物经济、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最关键的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思想、思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AI技术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这些技术能突破人类的思维极限,如果将它们运用到生物医疗领域,能解决人类“卡脖子”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投资应该投到,生物医疗相关的AI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领域,这不光是科研领域的突破,也会在技术上带来很大突破。比如,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或对于我们机体的稳态维持等,都可以应用AI技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技术。总的来讲,把钱存到跟人类医疗相关的AI或者机器学习领域去。
在科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去伪存真
麻震敏:生物科技领域,不乏很多专业的科研人才转型为企业创始人、管理者。您如何理解这两种角色的转变?
高福:科研的风险比创业的风险更大,这个职业更不安全。如果我们把科研当成一个非常安全的职业,那中国的科学发展是没有希望的。纵观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的教授,往往经常换工作,因为科研工作者比创业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失败的概率也更高。
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科学的东西做着做着不对,没法继续,我反而觉得这是对的。如果把科学的东西当成真理,运用到公司治理,可能会走入误区。科学是基础,但科研和产品变现之间是有距离的。科研的成果越先进,落地风险就越大,所以我们办公司,做产业,看产业发展,要依靠科学,但绝不能全靠科学。科学背后的风险大于技术,技术背后的风险要大于公司管理。
最重要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去伪存真,因为科学的东西、伪的东西都很多,把真东西抓住,把伪的东西去掉,去伪存真,非常重要。然后,一定是实用的真东西才能走向产品,走向应用,所以去伪存真,去掉概念,落到实用。
现在确实是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期,但每个人能否真正把机遇抓住,真正做到从科研到技术到应用,到产业化零距离?我觉得最关键一条,我们一定要把科学技术、实验性的工程、实用性的企业开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搞好,把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之间的独立性研究透,只有这样,在创业的过程中,管理层才不会走弯路。
麻震敏:你提到科学的去伪存真很重要,它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以及从科研到市场能否零距离。有什么样的机制或方法可以推进科学的去伪存真?
高福:每个人,包括每位科学家,每位企业家,要对自己有足够的清楚定位。一个科学家,要在他的科学研究到产品变现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如果把自己的科研成就当成产业化的路径,这是不对的。
我个人认为,科学家、企业家、技术能手,科学技术共存,要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科学的真假是靠科学家去识别的,科学能不能转化为技术,是靠技术能手来实现。要做好区分,各自发挥所长。科学研究真正变成产品,要跟企业合作,要相信别人,要相信协作,要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完成共同的事业,这一点非常重要。
麻震敏:那么,当下产业界或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家,如何去推动生物行业发展?
高福:政策制定者要给企业发展,包括资本投资一定的自由度。建议更多制定大的宏观策略,不要制定过度细化的战术规定。规定越多,条条框框越多,并不利于发展。
企业管理者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了解,不要坐等政策制定者给予战术上的指导,而要能够自己制定出战术策略,管理者不能只做制定日程表的人,而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要能够把优秀的人拢到自己的企业。懂得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事情才能干好。
所以,大的宏观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的管理者要做好分工。对于科学家来讲,建议只管科学,最多管到技术,不要把手伸向企业家位置上,也不要面面俱到去管企业的方方面面。最后还是又回到那句话:专业化。
开放的心态、相互支持、互相合作
麻震敏:在生物经济的时代,你会呼吁现在的年轻人关注什么?
高福:第一,大家要相信科学,生物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投资者,作为准备进入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没有意识到生物经济的到来,可能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第二,我们人类活在一个幸福的、长寿的时代。现在生物经济时代大家应该多思考一些,我们此时更需要什么样的药物?如何让每一个人维持他的机体稳态,如何生存这些方些面。这些恐怕也是未来生物技术应该大大投资的。
此外,我也非常呼吁青年人一定要相互支持,互相合作。生物经济是一个综合体,所以大家一定要联合起来一起干。中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跟大家一起把生物经济做好。
麻震敏:高院士也有丰富的海外科研经历,能否请你分享下欧美国家的生物经济发展和业态增长之路,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学习借鉴?
高福:我觉得他们走到今天,最大的经验就是科学家自由思考,小企业家,也就是高精尖的企业人才自由的投资,大企业、大财团能够自由的使用自己的资金。
欧美这种,让科学家自由想象,让企业家自由投资,直面风险。同时,最后给大家多种选择,这样的模式有一定借鉴价值。如果科学是一份太安全的职业,那就没有突破。如果做企业太安全了,企业也不可能有任何的技术突破。
编辑|朱冬
关注+星标HBRC新增长学院补充增长新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