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为促进全社会关爱孤独症群体,3月31日,内蒙古妇幼保健院相关专家走进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天爱康复公益服务中心,开展科普宣传、义诊咨询等系列活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免费评估、康复指导及干预治疗。
孤独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患病率约为1%,我国患病人数已超过1000万,仅0至14岁儿童的数量就超过200万,且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范果叶向家长讲解孤独症干预康复模式(央广网发 刘贞怡 摄)
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范果叶告诉记者,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医学上也被称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些患者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意为在遥远而又漆黑的夜空独自闪烁,患者以社会交际能力不足、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等反应为特征。5岁内发现并进行科学干预治疗,绝大多数轻症患儿可通过康复教育和融合教学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另外范果叶提醒,“天才儿童”“不爱说话”是目前人们对孤独症的两大认识误区,当孩子出现不(少)看、不(少)应、不(少)指、不(少)语、不当等“五不”行为时,家长应引起关注。
老师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央广网发 刘贞怡 摄)
5岁的男孩诺诺在2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确诊后,闫女士带着诺诺经过3年的认知、语言、感统等康复训练,孩子有了飞速进步,可以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与人目光对视,能坐下来和妈妈一起捏橡皮泥、画画,可以自己大小便等。
公益义诊(央广网发 刘贞怡 摄)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天爱康复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崔朝霞表示,孤独症的高发年龄通常在2岁半到3岁之间,也分轻重程度,越早确诊并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越好。有调查显示,60%至70%的孤独症轻症儿童经过科学系统的干预,是能够上学、就业、回归社会的。
在崔朝霞看来,引领“星宝”走出孤独,并非仅是纯粹的医学问题,更是一个考验专业、耐心和爱心的社会问题。“希望社会能提升对孤独症的认知,给孤独症儿童提供一个公平、关爱的教育和就业环境,更多人支持和关注孤独症儿童康复工程。”崔朝霞说。
关键词:


























